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环球国际平台提现不了 > 产品展示 > 财侦社|博恩思:关于手术机器人,你最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财侦社|博恩思:关于手术机器人,你最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发布日期:2024-12-21 20:55    点击次数:129

金融投资报记者 薛蕾文/图

本期AI“明星”公司: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

核心产品:手术机器人

谈及手术机器人,你能想到什么?

在本篇稿件采访之前,记者曾随机分享给不同背景的人士多篇手术机器人的相关资料,询问他们对手术机器人的看法。

这些人士包括懂医术的外科医生、懂医学的医学硕士、还有与之无交叉的基层人民教师、因身体状态欠佳常年卧病在床的病人等等。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需求出发,如何看待这一高精尖的科技成果。

一位基层老师表达了对技术成熟度的担忧:“技术真的成熟了吗?如果宕机了怎么办?它真的已经达到了让普通民众使用的水平了吗?”

一位医学硕士则关注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如果因为手术机器人产生的一系列医疗事故和纠纷,责任该如何划分?”

展开剩余84%

一位正在住院的病人则关心实际效益:“如果我使用了手术机器人,它能让我少遭罪、少花钱吗?”

此外,还有一位外科医生提出了关于学习进程的问题:“听说手术机器人能缩短医生的学习进程?到底是真是假?”

金融投资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与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恩思)CEO李耀进行了一对一的专访。他是博恩思的创始人,也曾在四川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斯坦福大学先后学习通信工程、控制算法和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并与达芬奇首席科学家有过深入交流。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时刻关注科技的最新动态,通过和周边人的交流。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有不少读者对于手术机器人的看法还停留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

科技服务于人民,即使是高精尖的科技也不例外。业内人士可能更关注科技的诞生与发展,使用着行业内的术语,但当他们真正面对普通人、回答普通群众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是否能够接地气、易于理解?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博恩思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价格“打”下来了

记者:李总您好,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价格问题。众所周知,达芬奇机器人开机一次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根本用不起,目前手术机器人价格昂贵这个问题解决了吗?在成本降低的情况之下,如何保证技术不滑坡?

李耀:如果我们要做手术机器人,就不应该走达芬奇的老路。达芬奇做得太奢侈了,那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尤其是在面对中国市场,乃至全球更多需要普惠医疗的地方时,我们更不应该重复这样的路径。

从一开始,我们的出发点就完全不同。达芬奇专注于高端市场,提供了非常先进但价格高昂的解决方案。就拿采购价格来说,采购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价格是2500万元,开机价格则是5万元。而且硬性规定达芬奇的手术机械臂使用十次后必须报废,这种价格就决定了它难以普及到普通患者中。

而博恩思要开发的是让全民都能负担得起的手术机器人。目前,我们的手术机器人采购价格不到1000万元,是达芬奇的三分之一,开机费用1万元,是达芬奇的五分之一。之前我们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了全球首例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机器人手术,那位患者第二天就出院了。通过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风险,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总体医疗费用。

至于技术上的差异,我觉得我们并没有太大的鸿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之所以贵并非使用了什么很先进的技术,而是商业模式造就的,它们走的就是高端路线,通过使用高耗材医疗器械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至于技术,我们经过层层实验,包括人体实验都已经证实了我们技术的可靠性,我们在医学耗材上采用一次性器械,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双方只是医学耗材选择上的差异。

医生是最后一道防线

记者:机器难免会出现宕机问题,在手术这样的精细化场景之中,是不允许出现宕机事故的,博恩思手术机器人如何确保手术成功率?如果出了问题,怎么补救?是否有一套完善的补救体系?

李耀:所有人都不能保证手术100%成功,但我们会通过多种措施增加成功概率。这包括杜绝器械感染风险、降低出血风险、提高操作精准度以防止误操作等。我们会尽量降低所有可预见的人为操作风险和过程环节中的风险。此外,我们通过大量严苛的测试来确保系统的高稳定性,类似于飞机的不宕机标准,以确保手术过程中不出问题。

在目前的实验中,我们的机器人没有出现过问题。如果在手术过程中机器人出现问题,那剩下的就交给医生来操作。毕竟机器只是帮助医生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医生才是手术的第一负责人。针对医生,我们有一项非常完整的培训计划,非常复杂,这个培训计划涵盖很多的东西。

记者:您之前说,博恩思机器人诞生的另一个愿景是帮助医生缩短他们的学习周期,可是在前述问题中您又说道医生想要使用博恩思手术机器人,需要学习你们的学习体系,这又会耗费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否与您所说的缩短医生学习周期相悖?

李耀:腔镜技术在中国确实发展了近30年,但目前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医院能够进行腔镜手术。这主要是因为腔镜手术技术复杂,学习曲线陡峭,需要医生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此外,传统腔镜手术对医生的体力和精神要求极高,一台手术可能需要4到5个小时,医生需要一直站立操作,这限制了手术的普及和医生的参与。

根据我们的学习体系,医生可以在一年内学会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然而传统腔镜手术的学习周期可能需要十年。通过使用博恩思手术机器人,医生可以更早地开始独立进行手术,通常在35岁左右,而不是传统方式下的40岁。这延长了医生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们可以在体力和精神状态最佳时进行更多手术。对于医院来说,机器人手术提高了手术室的使用效率,可能在同一天同一时段完成更多手术,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手术能力。

自下而上的一场持久战

记者:正如您所说,我国腔镜手术难度较高,需要常年的经验积累,能做该手术的医生也很少,您怎么保证这项新技术医生就一定会用呢?既然他们已经能做这个手术了,为什么还要用这个机器?

李耀:您这个问题问到点上了,因为博恩思的手术机器人的目标用户并不是资深老专家,而是年轻医生。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复制100个老专家,让千千万万个年轻医生快速地向老专家靠齐,能让他们快速上手。使用博恩思机器人对医生知识积累和实际经验要求没有那么高,年轻医生可以快速在手术中提升自己,也让老专家们松口气。

记者:您怎么保证年轻医生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不出问题?像医疗这种高精度学科,大部分的AI产品都是自上而下的,你们为什么反着来?

李耀:在腔镜技术出来之前,喉部出现病变只有开刀一种方法,用手术刀把喉部直接切开。很多患者之后都要长期插管才能呼吸进食,非常有侵入性,这是一个致残的疾病,所以这种手术非常有挑战性。

而腔镜技术出来之后,这项暴力的手术方法被取代。其实大众对腔镜手术的了解不算多,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腔镜手术能否成功其实就在于是否能够控制术中出血量的同时切掉病变位置,这是一个精细活。实际操作来看,只要找病变位置够精确、手够稳,就基本上不会出问题。

至于为什么自下而上去做,因为我们想做的是改变现有的医疗教育格局,目前我们同时在推行《卫生经济学》,从最基础的医学教育入手,让更多人了解并接纳这门新技术。同时,让年轻医生早点接触和接受这种技术,从而在未来成为熟练的使用者和行业变革的关键人物。这种技术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底层改变生产力,逐步影响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

随着对话的深入,在采访开始前记者收集的重要问题已经基本被全部回答。通过访谈我们可以得知,手术机器人的普惠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深刻体现。博恩思的手术机器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虚心向下,这一曾经高不可攀的医疗科技,正在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力量。

发布于:四川省

环球国际平台提现不了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